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6:36    次浏览
陈新国:守护生命的“特种兵”接诊急危重症病人时,2分钟内就能判断出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;曾经连续给病人做了三四个小时的心肺复苏、2天2夜与死神鏖战,时刻与时间赛跑……20年来,温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陈新国凭着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,从生死线上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,被称为守护生命的“特种兵”。对他来说,他的使命就是尊重生命的“一次性”,只要有一线希望,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! 陈新国副主任医师,温州市人民医 院急诊科主任,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 主任委员,省急诊医师协会委员,省医学 会灾难医学分会委员,省医学会全科医学 分会委员,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委 员,美国心脏协会(AHA)BLS/ACLS 导 师,省卫生应急工作先进个人。多次举办 市医学继教及卫生应急培训项目,如《交 通伤救治新进展》、《职业中毒应急救治》、 《人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规范》等。急救“特种兵”,速度与激情 记者都说急诊科医生是医院的“特种兵”,独特的地方体现在哪里?陈新国对急诊科医生来说,每次“站岗”都面临着各种“未知”: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急症病人,不知道有多少急症病人来,不知道急症病人是什么状况。但与此同时,到急诊科的病人和家属却都很“急”,都说自己的疾病是最急的,要求医生短时间内给出诊断,立即处理,而沟通也往往显得比较困难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医生的压力就无形中加大了。我有2个手机,24小时都开机,全年无休。急诊科是全院最忙、危重病人最多、病情变化最快的科室,作为科主任,为了保证急诊科工作的万无一失,在任何时间里,当班医师处理不了的棘手困难都要及时向我汇报,在接到电话的第一时间里,我都会立即将诊治的措施和要点指示给当班医生。如果我认为当班医生独立处理有困难,我就会从家里赶到医院,积极组织抢救,直至使病人转危为安。只要有疑难危重病人,只要病人需要,我随叫随到。有时候准备要吃午饭了,又送过来一个病人,一阵忙碌后,要到下午两三点才能吃上“午饭”。虽然劳累,但看到病人在我们的努力下赢得救治时间转危为安,我们还是很有成就感的。 记者:这样的工作强度,会影响精力吗?陈新国我很容易入睡,头一挨到枕头就睡着,这样也确保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。但我在睡眠中很警醒,一个铃声就能马上让我从深睡眠中清醒过来。在家里,我在卧室里睡着后,能听到厨房里冰箱门还没有关好发出的“滴滴滴”声音;阳台上洗衣机洗好了衣服,发出一声“叮铃铃”的提示音,也能被在客厅里的我听到,提醒爱人去看看,她都笑我练就了一双“顺风耳”。其实这是职业病,因为我的听力并不好,听其他声音,比如谈话声、音乐等,往往不如普通人。而对警报、铃声就特别敏感,并对这些声音形成了条件反射。 记者你们的医护人员都是如何化解压力的?陈新国在我们这个团队,平均年龄才27.8岁,虽然工作强度大,但大家都充满活力。可能你们会想不到,我们平时的休闲活动很独特,那就是去农村组织义诊。每年我们科室都会组织几次集体活动,我就把队伍拉到乡间田头,上午给当地村民做义诊,下午大家一起去郊外走一走,在做有意义的事情的同时,也放松了心情。大家戏称我们是“速度与激情”的团队。2014年,我们的急诊科还获得了“省青年文明号”称号。 在医院里推广“火眼金睛”经验 记者据说您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,在2分钟内就能判断病人的病情?陈新国20年来,我一直从事临床一线,从ICU到急诊科,面对的都是急危重症病人,每年要抢救近千名危重病人,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。通常在2分钟内,根据病人的症状,我就能大致判断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。为了把我的个人临床经验推广开来,从去年开始,我联合医院信息科,开发了一套“急诊预检分诊系统”,应用在急诊科的护士、医生等岗位,让他们通过病人的神志、呼吸、血压、脉搏、皮肤黏膜、年龄等信息,能够在2分钟内判断出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,从而把真正需要急诊的病人筛选出来,进行及时的救治。比如前几天,我们急诊科的一位年轻护士就碰到一个中年男性病人,被家人扶着进来。她看到病人全身冷汗、头晕、脸色苍白,就问病人有没有排黑便,当得到确认后,她就分诊为消化道大出血。果不其然,通过急诊胃镜检查,确诊病人患的就是消化道出血。事后,病人家属连说这里的急诊科护士很厉害,年纪轻轻的临床经验却那么丰富。其实,就是因为她根据“急诊预检分诊系统”进行分诊的。我们医院地处老城区,急诊科送过来的急性心梗的病人就比较多。急救贵在神速,在这里,病人从到达急诊门口一直到开通冠脉血管,国际上的标准是90分钟以内,我们平均只需要40分钟。其中,在10分钟内,完成病人所有的辅助检查,并在15分钟内被送到导管室开通血管。我们医院是温州市胸痛中心、美国心脏协会(AHA)授牌的心肺复苏温州培训基地、温州市红十字会授牌的急救培训基地,如果一个病人被护士初步评估为很危急的胸痛,我们就会马上开通绿色通道,先治疗后缴费,确保各个流程都很顺畅。 将心比心,付出换来尊重 记者那什么情况最耽误救治时间?陈新国其实是与病人家属的谈话往往很耽误抢救时间,因为我们要和病人家属沟通治疗方案,但好不容易谈好了,病人家属会来一句:“等一下,我哥哥还没有来,还要问问他!”这个时候,我们就苦口婆心反复沟通,竭力争取抢救时间。我始终认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生的立足之本。医生如果能坚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,将心比心获得病人及家属理解,可使治疗方案顺利实施,这也是医疗成功的有力保证。我经常同病人及家属认真解说相关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以及治疗方案的利弊,帮助他们决策。这样不但大大提高了治疗成功的几率,而且有效改善了医患关系,常可化干戈为玉帛,使矛盾化解并取得成功。在疑难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,我也经常加班加点巡视病人和观察病情变化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直到确认病情稳定后才离开科室。有一次晚上下班时,120送来一名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,来院时已心跳呼吸停止,时间就是生命,我们立即投入抢救。在告知需要急诊血液灌流时,病人家属犹豫不决,我就反复解说急诊血液灌流的必要性和风险,很快家属就同意了治疗方案,为病人的成功救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此后,我一直陪护在病人床旁,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,安慰家属并解答家属的疑问。到第二天晚上患者神志逐渐恢复,病情趋于稳定,这时我已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,当时也深深感动了病人家属。都说急诊科是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”,在那里,每天有无数张陌生的面孔焦急而来,放心而去。走在路上,常有病人或病人家属惊喜地认出我,大声和我打招呼。这时候,对我来说,就是一种最大的成就感。“惟能极于情,方能极于医”,只要用心付出,专注技术,就能换来更多的回报! 来源:温州晚报记者:胡海珍